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林富士先生(1960-2021),已於6月22日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,於南港家中與世長辭,享年61歲。
林先生出生於雲林縣臺西鄉瓦厝村,由於當地張府千歲(張巡)信仰盛行,從小便得以接觸、參與各類宗教儀式與文化,其成長背景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日後的研究方向。13歲那年,隻身一人離鄉背井,至嘉義就讀輔仁中學,15歲又赴往臺北成功高中讀書,隨後考進臺灣大學歷史系,從此踏上他的歷史學研究之路。
碩士班時期,進入史語所擔任兼任助理,參與「史籍自動化計畫」的校對工作,從此與本所結緣。1987年,在杜正勝先生的指導下,完成其學術生涯第一本論著《漢代的巫者》(1988年初版,1999年新版)。1989年,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,師承余英時先生,繼續深耕其碩論課題,並將研究時段延伸至魏晉南北朝時期,最終於1994年撰成博士論文Chinese Shamans and Shamanism in the Chiang-nan Area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。歸國後,回到中研院史語所擔任研究員,時至今日已在本所服務超過三十年,業已成為臺灣宗教與醫療史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著名學者。其長年耕耘的研究課題除了巫覡之外,道教文化、神鬼精魅、祝由醫療、檳榔文化以及數位人文學等,皆投入相當的精力。(著作目錄可參考:https://www1.ihp.sinica.edu.tw/Fellows/Fu-shih_Lin
林先生自2014年起擔任本所「數位人文學研究室」召集人,帶領研究室同仁與本院「數位文化中心」共同合作,開闢多項數位人文相關的大型計畫,並於2017年完成《數位人文學白皮書》,完整闡述了數位人文的內涵與發展,並彙整國內外各項相關研究資源,讓有志投身該領域的後學不至於在前行的道路上迷途,更為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再創一新里程碑。
2019年秋,因罹患重疾,身體狀況每況愈下,但他並未就此停下研究工作的腳步。直至2020年中,連續完成了二篇具審查制度的期刊論文:〈中國傳統醫學社群對於「祝由」療法的評價與態度:從隋唐到清代〉、〈數位考證:人文學者的新素養〉。2020下半年,更進一步展開《從正統到異端:祝由科的歷史》(暫訂)專書撰著工作,唯惜今年初起,逐漸虛弱的病體已無法支撐其長期寫作,只得暫將書中新撰成的篇章〈神乎其技:近代中國「新媒體」中的「祝由科」形象之一〉發表於所內講論會中,並交付《古今論衡》刊載(預計於2021.7出刊),也期望藉此激勵有志從事相關研究者,繼續探尋祝由醫療的課題。撰著書稿之外,2020-2021年同時啟動「傳統中國的『魅病』論述與醫療策略」的研究計畫,推動「道藏圖像資料庫」數位化分析等工作。
基於歷史學者對人的關懷以及服務社會的使命感,林先生總是勇於承擔許多學術行政工作。快步疾趨的身影,力排眾議的魄力與堅持,雖有得罪,卻也留下更多的感謝。他以無限的熱誠與處世智慧,面對各種挑戰,更帶領研究團隊乘風破浪、勇敢邁步向前,其颯爽的英姿與笑容,正如林先生的夫人倪曉容女士所言,他就像「太陽」一般,將永遠炙熱地照亮後人。
數位人文學研究室全體成員敬謝林先生多年的引領。
謹以此文,永誌不忘。
(林先生個人的學思心得與非學術性詩文創作,可參考「薩蠻工作室」:https://newtaiwanshaman.blogspot.com/2010/
 
 
          我們都是太陽(倪曉容。2008/01)
 
          我們倆(倪曉容。絹扇‧彩墨。2012/06)
 
      自己亮了,世界就有光(林富士,2003/04/19攝於鼻頭角步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