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演講】
從DocuSky談佛教石刻題記與文本的整理及運用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主講人:曹德啟 博士(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兼任博士後研究員)
時間:111年5月20日(五) 下午3:00-5:00
地點:視訊會議
一、 本場次為中文演講,需事前報名。
三、 本場演講為線上演講,視訊連結以EMAIL通知報名者。
四、 聯絡人:
黃先生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官先生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 演講海報

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林富士先生(1960-2021),已於6月22日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,於南港家中與世長辭,享年61歲。
林先生出生於雲林縣臺西鄉瓦厝村,由於當地張府千歲(張巡)信仰盛行,從小便得以接觸、參與各類宗教儀式與文化,其成長背景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日後的研究方向。13歲那年,隻身一人離鄉背井,至嘉義就讀輔仁中學,15歲又赴往臺北成功高中讀書,隨後考進臺灣大學歷史系,從此踏上他的歷史學研究之路。
碩士班時期,進入史語所擔任兼任助理,參與「史籍自動化計畫」的校對工作,從此與本所結緣。1987年,在杜正勝先生的指導下,完成其學術生涯第一本論著《漢代的巫者》(1988年初版,1999年新版)。1989年,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,師承余英時先生,繼續深耕其碩論課題,並將研究時段延伸至魏晉南北朝時期,最終於1994年撰成博士論文Chinese Shamans and Shamanism in the Chiang-nan Area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。歸國後,回到中研院史語所擔任研究員,時至今日已在本所服務超過三十年,業已成為臺灣宗教與醫療史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著名學者。其長年耕耘的研究課題除了巫覡之外,道教文化、神鬼精魅、祝由醫療、檳榔文化以及數位人文學等,皆投入相當的精力。(著作目錄可參考:https://www1.ihp.sinica.edu.tw/Fellows/Fu-shih_Lin
林先生自2014年起擔任本所「數位人文學研究室」召集人,帶領研究室同仁與本院「數位文化中心」共同合作,開闢多項數位人文相關的大型計畫,並於2017年完成《數位人文學白皮書》,完整闡述了數位人文的內涵與發展,並彙整國內外各項相關研究資源,讓有志投身該領域的後學不至於在前行的道路上迷途,更為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再創一新里程碑。
2019年秋,因罹患重疾,身體狀況每況愈下,但他並未就此停下研究工作的腳步。直至2020年中,連續完成了二篇具審查制度的期刊論文:〈中國傳統醫學社群對於「祝由」療法的評價與態度:從隋唐到清代〉、〈數位考證:人文學者的新素養〉。2020下半年,更進一步展開《從正統到異端:祝由科的歷史》(暫訂)專書撰著工作,唯惜今年初起,逐漸虛弱的病體已無法支撐其長期寫作,只得暫將書中新撰成的篇章〈神乎其技:近代中國「新媒體」中的「祝由科」形象之一〉發表於所內講論會中,並交付《古今論衡》刊載(預計於2021.7出刊),也期望藉此激勵有志從事相關研究者,繼續探尋祝由醫療的課題。撰著書稿之外,2020-2021年同時啟動「傳統中國的『魅病』論述與醫療策略」的研究計畫,推動「道藏圖像資料庫」數位化分析等工作。
基於歷史學者對人的關懷以及服務社會的使命感,林先生總是勇於承擔許多學術行政工作。快步疾趨的身影,力排眾議的魄力與堅持,雖有得罪,卻也留下更多的感謝。他以無限的熱誠與處世智慧,面對各種挑戰,更帶領研究團隊乘風破浪、勇敢邁步向前,其颯爽的英姿與笑容,正如林先生的夫人倪曉容女士所言,他就像「太陽」一般,將永遠炙熱地照亮後人。
數位人文學研究室全體成員敬謝林先生多年的引領。
謹以此文,永誌不忘。
(林先生個人的學思心得與非學術性詩文創作,可參考「薩蠻工作室」:https://newtaiwanshaman.blogspot.com/2010/
 
 
          我們都是太陽(倪曉容。2008/01)
 
          我們倆(倪曉容。絹扇‧彩墨。2012/06)
 
      自己亮了,世界就有光(林富士,2003/04/19攝於鼻頭角步道)
 

【徵稿公告】第11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(DADH)2020年徵稿活動

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(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, DADH)2020年大會論文摘要(Call for Papers)及學術海報徵求活動(Call for Posters)
自即日起開始至2020年7月15日截止,歡迎針對相關主題踴躍參加。

【年會資訊】

時間:2020年12月1日(二)-12月4日(五)
地點: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(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, Taipei, Taiwan)

主題:「智慧資料╳數位人文」 (Smart Data X Digital Humanities)

今年將採取線上視訊會議的形式進行,歡迎踴躍投稿。

大會網址:https://dadh2020.ascdc.tw/
活動資訊:https://ascdc.sinica.edu.tw/single_news_page.jsp?newsId=4245

「臺灣宗教地景調查方法與實務」學術研討會

時間:2019年11月15日(星期五)14:00-17:10

地點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 704 會議室

主辦單位: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
    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
     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學研究室

協辦單位: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學術發展中心

連絡資訊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**會議活動不提供論文集紙本,現場供應飲水,請自備隨身水杯。

交通方式:http://museum.sinica.edu.tw/visiting_location.php

會議地點在歷史文物陳列館右方「研究大樓」,正門整修,請由左側門進入,搭電梯上7樓。

報名網址:連結

 

計畫檔案下載:(請點此前往計畫檔案)


計畫檔案說明:

一、「中國中古地方祠祀中人物信仰的性格與發展」說明

「中國中古地方祠祀中人物信仰的性格與發展」旨在將史料運用到各種數位人文的相關工具上。計劃首個階段,選擇使用荷蘭萊頓大學開發的Markus[1]標記平台,以標註宋·李昉等所編《太平廣記》。目的是為標記文本的關鍵詞彙,並以Excel建立一個關鍵字庫,進而結合其他數位人文工具來進行數量分佈、關係網絡等各個方面的後續研究。同時,也期許參與者在閱讀以及標註史料的過程中,能夠尋找和開發個人的研究課題。

計劃主持人:

廖宜方 

計劃兼任助理:

胡馨怡、周永蕙、謝佳瀅、王子涵、吳承翰、李俊安、陳柏言

 

二、協作檔案

本計劃由主持人廖宜方老師負責執行,並與參與這項計劃的兼任助理胡馨怡、周永蕙、謝佳瀅、王子涵、吳承翰、李俊安與陳柏言共同協作完成。成員們進行史料標註所參考與協作的檔案如下: 

(一)何浩洋〈MARKUS:中文古籍文本半自動標記平台〉[2]

說明文本標記與數位人文的關係,及介紹Markus系統標記中文古籍文本的背景技術、功能與意義。

(二)工作規範

檔案分為兩大部分:其一是「計劃說明」,主要介紹計劃主旨、閱讀範圍、分類表,以及史料標註的意義與問題思考等;其二是「Markus操作流程」,紀錄使用Markus標註史料的各個步驟與原則,並說明Excel關鍵字庫的欄位結構、編輯事項、「下拉式選單」的製作等等。

(三)Markus標註分類表

本計劃標註史料所採用的分類,首先根據杜正勝教授〈什麼是新社會史〉[3]的分類系統,制定一個共分三個層次的分類架構,接著按照史料文本的情況需求逐步增補、修訂完成。

(四)Markus Tags Sample

Markus平台上設置的自訂分類標籤。首次設置後存為檔案,以便往後標註時重複上傳使用。

 

三、標註成果

本計劃的研究成果,是使用Markus標註《太平廣記》所得的關鍵詞彙。標註完成後輸出的檔案,一是Markus(markus.html)檔,是Markus平台的資料檔;二是Excel(data.xlsx)檔,是將標註的關鍵詞輸出成Excel檔。最後再將Excel(data.xlsx)檔中的關鍵詞轉移至「總表」進行管理。

「總表」是分類與管理這些詞彙的Excel關鍵字庫。目前「總表」所累積詞彙,總共17844筆,19大類,203小類。每個關鍵詞是以Excel「下拉式選單」的方式進行三個層次的分類。

 

四、工作坊報告檔案

為分享以數位人文平台標註文本的經驗,並與數位人文學者進行交流,本計劃已於2018年6月1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舉辦「如何在詞語的密林中分類萬物?——文本標註與關鍵字庫之管理與應用的數位人文學工作坊」。工作坊的講者與講題如下:

廖宜方(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)

「計畫內容與研究程序的設計」

李俊安(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)

「Markus史料標註及與Excel結合的關鍵字庫管理」

周永蕙(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)

「Markus標注工作與中研院「數位人文研究平台」之結合應用」

胡馨怡(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班)

「Markus史料標注與「DocuSky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」的結合應用」

以上四場講題,主要說明計劃內容、程序、分類表依據,及演示如何在Markus平台上標註《太平廣記》的關鍵詞,並且使用Excel分類與管理關鍵字庫。其次,進一步將關鍵詞清單上傳到臺灣數位人文學的兩大平台——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與臺灣大學Docusky,進行數位人文的分析工作。

 


[1] Ho, Hou Ieong Brent, and Hilde De Weerdt. MARKUS. Text Analysis and Reading Platform. 2014- http://dh.chinese-empires.eu/beta/ Funded by 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and the Digging into Data Challenge.

[2] 何浩洋,〈MARKUS:中文古籍文本半自動標記平台〉,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、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主辦「第五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」,2014年12月1、2日。

[3] 杜正勝,〈什麼是新社會史〉,《新史學》3卷4期(1992年12月),頁95-116。